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小学作文
𝄐 0
【篇一: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昨日的雨,还在我的记忆里回旋,我逐渐想起了他,那个手执着茅草嘴中却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男人——杜甫。
第一次知道他,是冲着他的才气而来,这位与诗仙李白齐名的男人,的确有着冲天的才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写的格外霸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用的的确巧妙,使大唐没落的安史之乱,却因他的才华在文学多了一笔不朽的财富。
第一眼,始于才华。
第二次知道他,是听了他的故事,这位不幸的工部侍郎,却几乎大半生在漂泊,然而他躲避战乱就躲避战乱,还要可劲找朝廷,还要时刻观察朝廷动态。听闻收了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赶忙收拾东西回家乡,住的草房茅草被吹飞却要喊“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登个楼还要说着“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我无法说他是多么为国为民或者做作矫情,只是这样的杜甫,我喜欢!
第二眼,忠于品格。
第三次了解他,是知道他的妻子。作为唐朝如此繁荣的朝代,作为当代的才子,他却从来没有写过风流的诗句。李白有,张继有,白居易有,几乎整个大唐的诗人都写过风流的诗句,但他杜甫老人家似乎就是个绝缘体,妻子明明二十七八岁,他却一口一个“老妻”,一口一个“老妻”的喊着;被叛军抓走,想的却是妻子儿女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在整个大唐,他似乎总是那么老,又是整个大唐,他似乎总是那么爱着她。
第三眼,陷于专情。
时光斑驳,让风吹走了很多,吹走了人,吹走了物,吹走了记忆,但吹走不了艺术,吹走不了感情,始于才华,忠于品行,陷于专情,终于,我逐渐了解了他,那个手执着茅草却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男人。谢谢,他逐渐感动了我,那个嘴咬着笔头却做着一堆不切实际的梦的我。
【篇二: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还记得第一次遇见你是“415”的音乐会上,看见你手中举起的奖杯,满脸都是笑容的你深深的闯入我心底。
你曾说过:“从八岁到十八岁和十八岁到二十八岁,同样都是十年,而前者仅为了梦想多努力了十年。”是的,你用你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从刚开始的上台紧张到说不出话的你被裁判无情的拒绝,到如今的风度翩翩的你,从刚开始唱歌会间断,到如今走心唱完一首歌的你。你用你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了。
刚开始总见你在机场上带口罩,本以为你是在耍酷,却并不知道你是低血糖嘴唇会发白,为了不让粉丝担心而带的。看见你的照片在各大杂志上登出,本以为你很会拍照,却不知道其实你并不喜爱拍照而是为了粉丝。听见你在生日会上唱的《方圆几里》十分好听,却不知道你为了练气息每天晚上绕着操场跑,边跑边练习歌,只为把最好的给粉丝。粉丝为你赢得了许多荣誉,本以为你不会太在意,却不知道每次你总会深鞠躬感谢粉丝。刚开始都不了解你所说或所做的真正含义。
越了解越心疼。他也只是个孩子,一个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少年。在本该享受青春的日子,他却遭到许多网友的责骂。可能你们并不知道的是,你们说的开心但他的心灵受到多大的创伤呢?在他18岁的生日会中,他的妈妈说:“看你每天唱歌唱到喉咙嘶哑,练舞累到回家倒床就睡,妈妈真的很心疼。”同样作为他的粉丝,我也很心疼。我不愿他的努力被别人否定,我不愿他的坚持被人嘲笑。
在最初梦想开始的起点,星星般耀眼的少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亲爱的少年不要害怕,前方的痛苦与困难我会替你分担。当你闭上眼睛唱起你想和我们分享的旋律,请将我带进那快乐的光阴。
大概你就是天边我想追逐的云,大概你是夜空中最耀眼的星,大概你让我难以忘记。一次次不可抗拒的回忆,似乎每一个场景都好像有你。可能是我三生有幸能遇见你,是我三生有幸能喜欢你。
我愿倾尽我所有保护你的孩子气,也愿陪你一起面对流言扉语。不知如何表达我很喜欢你,只好赠与你我的片片真情,如果未来免不了在雾中穿行,那就点燃我的真心为你照明。
风雨兼程,只为等一个王俊凯的时代。
【篇三: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他,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更愿意叫他马先生,第一次给我们讲语文文言文《左传》,是在开学后两天的一个上午。他穿一袭精短的服饰,抱几本教辅书,就这样推门而入了。闲话也没多说,摊开书就开始讲。他的声音很大,朗诵文章很有韵律,但教学有些古板,严肃,“老学究”,这是我对马先生的第一印象。
但慢慢地,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渐渐发生了变化。他教学很认真,课本上的知识点他几乎都讲;教学上很有一套,在上新课前会让我们先预习,独立思考。这使我觉得,他的方法不那么古板啦,这正是我们理想化的上课模式。
马老师的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来的。他并不光是一个“老学究”,他上课的语言也挺“潮”的。比如说某人坏,他会说他“良心是大大的坏”;讲论语故事,对孔子说的“对天发誓的话”他能翻译成“你放屁”这样通俗的语言,也让人感到幽默风趣。
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像某些人那样,喜欢坐在屋子里数钱,而是喜欢游山玩水,赋诗——至于饮酒,不沾也是件好事。时常趁着周末“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时候,邀几个旅伴,在周边景区逛上一逛;回来了,高兴了,诗兴大发,随便赋诗一首是常有的事。偶尔兴趣来了,K歌一曲发布手机微信群上,与大家共享美妙歌喉,也是挺浪漫的一件事。班里,微信群上也因此时常充满着活泼、愉悦的气氛呢。
渐渐地喜欢上了马先生的课,也接受了他讲课独有的风格。我发现先生讲课也是看心情的,心情来了,一篇阅读给你细细分析、慢慢解读,生怕你吃不透,把你当作刚会认字,咿呀学语的孩子;心情不在的话,就讲得明显快了,题目囫囵吞枣地吸收都来不及,这时,俨然把我当作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童”了,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每一个知识点。确实挺“实物”主义的。
了解马先生,最深的印象还是他那句带点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口头禅:“做不完,你出去!”别看他平时挺和颜悦色的,可作业如果没做完,二话不说“你出去”,像个顽固的知识分子一样。在先生面前,这时候就什么理由都不用讲了,捏着作业乖乖出去就行了;做完再进来,咱们还是一家人。
对马先生的了解还在继续,不过渐渐认识到:他对我们的心是好的。教学认真,风格独特,幽默风趣,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啊!
【篇四: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我并非十分了解他。
我知道这个人,他的名声可谓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上至八十岁太太下到几岁小孩,人人都听说过他。有一篇文章甚至这样提到他,“一小学生晚上起来方便,抬头看见玉盘样的月亮,低头满是洒落的碎光,开口就道出四句诗,这是对一个人的业绩最崇高的赞扬,这是很伟大的。”我们都知道这诗,却不了解这个诗背后的人终究怀着怎样的心情低吟这首诗的。
我第一次看见他的照片——黑白画,甚有几分豪放和不羁之意。袖口呈风摆状,似傲然迎风独立这世间。我想,大概和陶渊明那五柳先生一样罢?也许是面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更喜“悠然见南山”的那类人,这是我对他极为浅薄的印象,仅一袖口,一站姿便定论了。第二次见他,是在教室的黑板上。是人物介绍,我看他两袖清风,闲适地靠在不知哪里的石板上,晒着日光,不骄不躁。屏幕上十几行黑字,几分钟就走完了他这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张狂又令人敬佩,他似视皇宫为平常街巷,随便醉倒也不怕醒来时身首异处,皇帝宠爱他,准确说,是他的才华,他要脱鞋,高力士便上前亲自动手,他要墨,于是皇帝的爱妃翩然而下,纤纤玉指为一酒气充天的醉鬼卖力操劳。这或许是我所知的唯一一个没有人头落地的诗人吧,这般肆意,我都为他提把冷汗!
第三次见他,第四次,第五次……
我与他几乎成好友,见面次数愈发多了起来。我觉得我逐渐了解了他。从他的诗中,从一道道题目中,从那遗留下的白纸黑字中。其中的惊喜不断,原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只知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故乡结,也不知是哪位大人物,如今恍若面纱剥落,那隐藏的壮志凌云,豪气冲天,浪漫主义,洒脱不羁,无畏权势富贵,一道发着闪闪光芒,与其他诗人相似又大不相同的张狂豪迈,真叫人三生有幸识得这位友人。
我想,他——李白,这位令人敬佩的诗人至今仍穿越千年影响着现在的我们,只要一抬头,那天上挂着的不是圆月,而是一位千年诗人清明透澈的心魂。我想,我们的友谊不绝于此,往后漫长的岁月中,我仍欢喜与他打交道,逐渐更了解他!
【篇五: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父亲,沉默寡言,总是在干自己的事。
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巨人,他的力气很大,食量惊人,吃饭也很快。小时候,父亲下乡帮人做工,有时候我也会跟去,夜晚回家天已黑了,他总是把我背在他宽厚的肩上,沿着小路,一步一步,往家走,爬在他的肩膀,很踏实。
放学后,与父亲在一起的机会仍是非常之多,父亲尽管很少说话,但他和任何人的话语都,我和他说话,他总是表现出无语的表情,极少回答我;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什么话时,父亲不论身边有没有人都会数落我,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打过我,只会做出打我的架势,但他数落我的话,让我一人在深夜时独自落泪,父亲数落我的话语,很伤人。
初中时,父亲外出打工,一年只能见几次面,我和父亲之间很少有共同语言,所以我和父亲的电话联系也很少,就算母亲拿过电话让我和父亲说说话,也说不了两分钟,往往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吃饭了没?”其后就是让我窒息的沉默,然后不知说了点什么电话就挂掉了。父亲不善言词,也不会安慰别人,说话直来直去,没有经过大脑细致的加工,和父亲通电话,很乏味。
初中,也许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段时光,在初中生活中,我有许多朋友,我们放假经常一起邀出来玩,但让我更高兴的是我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从七年级到八年级,我的班级排名从未后退过,我成功在八年级下学期以较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全校唯一的一个重点班,意味着我很可能在中考被一个重点高中录取,但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母亲,我的哥哥也在读大学,在与父亲的通话中,父亲说:“你认真读哇,不要担心钱的问题!”父亲从电话那头传来的话语中,我看到了父亲消瘦的面孔,但更多的是坚定的神情,父亲的话,很沉重,很温暖,却又很累。
不负重望,今年我考进了县重点高中,父亲很高兴,碰巧的是父亲也回了家,父亲为我而骄傲,为他的两个儿子而骄傲,这是他和别人的攀谈中,足以让他受到别人羡慕的事情,从他的笑容中,我觉得我读好书更有意义,父亲的笑,很灿烂。
在一次又一次与他的接触,我明白了父亲所做的,我逐渐了解的他。
【篇六: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若问世上将最多的爱寄于孩子身上的是谁?最多的回答莫过于是母亲。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也许也是这样的回答。
小时候的我害怕生人,在我的印象中,就连对于十分亲近自己的父母也总是没有什么话可以交谈,甚至于躲避,而我内心的苦闷只是向照顾我最多的奶奶倾诉。也许就是因为我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
再到后来,便是分离。每一年的等待成为心中最大的期许,尽管再次分开之时我紧紧抱住母亲,却无法挽留。那时,我心生怨恨,母亲为何会如此恨心,就这样抛下自己的孩子。所以,便不愿亲近于她。在童年的脑海中留下的,就只是一张张面孔,甚至于没有足够的语言来支撑于我与她相处的时光。
然而,上初中前后的那段时光,我对她的认识才有了改观。为了照顾我和弟弟妺妺,她放弃了工作,回到了家中。开始时内心自然是万分激动的,到后来,习惯于她每天叫我起床,每天为我准备晚餐,为我安排好生活上一切的一切。我逐渐发现,我与她之间隔着的那堵墙已逐渐消失,她带给我全新的生活,但我却还并不了解她,也许我们都相互不了解,因为我们的沟通实在太少。
时光的磨合,总是能洗净一切。
成长的过程,总是会有些小插曲。在外人看来,母亲的性格是很温和的,做任何事情也总是很小心仔细,我也正是学会了她的一些这样的脾性。但在某一段时间,我忽然厌倦了,也讨厌于母亲的一些环脾性,在我看来,她有时似乎趋向于急躁,而我内心最抵触的便是面对这样的她。于是,便是相互沉默。
然而,她用慈爱打破了我们之间的隔阂,这并不需要多少语言。每天晚上的热乎奶,雨天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的身影……所有的这些便是最好的语言。
也许是我长大,也许是母爱的感化,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竟发现自己读懂了母亲,当初的离开只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母亲时不时急躁的性格也只是在为我而担忧。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而现在,离开她的是我,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将时间多用在与她的交谈上。似乎,现在的我,已经完全了解了她……
【篇七: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奶奶!奶奶!我要吃粽子!”
“好,奶奶这就给你个大粽子!”
“奶奶,粽子真好!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吃粽子啊?”
“为了纪念屈原啊。”
“为什么要纪念他啊?他很厉害吗?他比孙悟空还厉害吗?”
“哈哈,”奶奶拍了拍我的头,“他比孙悟空厉害多了。”
于是,在年纪尚幼的我的想象中,屈原应该是一个三头六臂,精通十八般武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大神仙!
后来上了小学,在一本资料书上看见了屈原的像,不禁惊叹:“他怎么长这样?他那么瘦弱,怎么打得赢猴哥?”我的目光接着向下,接着看:“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抱着书去问老师,老师笑着说:“你还小,长大你就知道了。”我走出办公室,想着
“屈原?好想了解一下他呢!”
光阴似箭,上了初中的我,对屈原的了解已不只有粽子和一句“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么简单了。我知道了他是楚国人,被流放,后听闻楚国被灭,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感慨过“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是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可了解了这么多,我还是不理解:
“屈原,是什么支撑着你?”
上了高中,我们学到了《离骚》,虽然仅是节选,但我仍能从中感受到屈原高尚的人格精神。我轻声读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思绪似乎飞到了数千年前的汨罗江畔。在那里,一个身着长袍,腰饰玉佩的俊美男子正在江畔沉吟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
他的声音如同轻缓的流水,十分悦耳,却藏一份怎么也抹不掉的哀伤。
画面一转,他和渔人交谈着,他望了望远方,摇摇头,说道:“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是屈原!我这才反应过来。
画面又一转,屈大夫抱着石头,沉入江底,他艰难地转了下头,看向曾经楚国的都城,看向他的故乡……
我猛地回过神来,周围仍是我熟悉的课堂,同学们朗朗的读书萦绕在我耳畔。我看向手中的课本,心想:
“屈大夫,我想,我正逐渐了解了你呢。”
【篇八: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他,他是我的初中同学。本来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怎么好相处的人,但慢慢和他相处久了,才逐渐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原来他也有许多优点,原来他也挺好相处的,时间久了,我才逐渐了解他。
起初,我们学校分班,总共有32个班,我被分到了第30班,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我和40多位同学被分到同一个班正是前世所修来的福分,他也被分到这个班。他自己选择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而对于我这种学生最后一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平常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打闹,我便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孤僻,极不好相处的一个人。后来,经过一次月考,他理所当然是本班第一,是被所有老师所喜欢的“学神”。而我则是班里垫底的学生,是被所有老师所痛恨的“学渣”。但老师也是关心我的,将我和他变为同桌。这时,我心想:完了,以后上课没人和我说话了,怎么办啊?和他成为同桌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认识的并不是真正的他。他其实和我一样也爱玩。
初三的时候我们还是同桌,同学们天天被做题,考试所包围,于是我决定星期六放松一下,去逛街,看看电影,可心想没人陪我一起去,太无聊了,于是我便去邀请他。本来以为以他的性格怎么可能会答应我,没想到,他居然答应了。那天,我们玩的非常开心。从那之后,我才了解到他其实也爱玩,只是迫于学习的压力。
他其实还有其他亮点,和他相处久了,我才了解他十分善良、热心。初三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那年就要中考了,就要面临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的复习,有时我去向一些学霸问题,他们都不搭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他总会出现帮助我,耐心地帮助我攻克一切难题,就算浪费了他的时间,他也不在意,最终我们又考上了同一所高中,时间久了,我才逐渐了解他,他也有很多优点。
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逐渐了解一个人。和他相处久了,我才逐渐了解他。
【篇九: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迷糊之中,望见一个身影,高大雄壮,像山一般,正不知在忙碌着些什么,那个身影慢慢的近了,近了,看到了一张陌生而熟悉的脸,这是谁?
我从床上猛然惊醒,晕晕糊糊的走进书房,看到了全家福中爸爸的样子。那时还小,爸爸许久都不能回家一次,对父亲的印象很依稀,像烟,用手去抓却忽的散开;像水中的倒影,用手去捞,却全都破碎开来。唯一的印象就是过年回家考试没考好,他抢起鞭子就打,那一鞭鞭的,透心的痛,最后又举起了那宽厚的手掌,还没落下便又收了回去,所以我便觉得他是一个凶狠、严格的人。
四年级的暑假,我有机会到他的工厂去参观,走进工厂,只听见“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像雷鸣一般震耳欲聋,没走几步我就受不了,连往外退,回去后,一次偶然,我发现父亲的手指有6根少了一截,我脑海中又浮起刚看到的事故图片,耳边又响起了“轰轰”声,心中一惊,跑着去问母亲,母亲只是笑笑,说:“你爸工作很辛苦的。”我感觉父亲好像并不是那么坏,至少他为家付出了很多。
不久,我由于调皮,玻璃把眼睛弄伤了,父亲连忙抱起我直奔医院,模糊中是他奔跑的身影,见到医生,父亲以一种几乎要哭的声音问:“她没事吧医生?”我震惊了,这是第一次听他用这么软的口气说话,当医生要说出结果时,他用残损的手牵着我,我都可以感到他在抖,原来父亲也有软的一面。
再大一点,看到其它孩子放学都是父母两个人来接,一放学就可以往父母身上一扑,把书包甩给父亲,扯着母亲去买零食,多幸福的温馨画面,而我只能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去,所以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噙着泪水,几乎以吼的方式问:“为什么其它人的父亲都在家,我的父亲不在,他根本就不想我们!”母亲只能无奈的摇头,所以每次父亲回来我的态度就很强,直到一天我发现他离走时,一个人在房间里,背对着门,透过镜子,我发现他在看照片,手里拿着纸,不时的擦着眼睛,那一刻,我意识到,我错了,我轻轻地走过去,他发现了,望着我,揉着眼睛说了句:“刚刚关窗户,沙子进眼睛里了。”我鼻子一酸,回到房中陷入了沉思。
时间使我一点点的了解他,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只有细细观察才能感受到。
【篇十:我逐渐了解了他作文】
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见,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将一个人看个通透,只能慢慢了解,不然,你怎么能料到你面前的人不会像余秋雨笔下的前一秒还是温文尔雅、举止端庄的英国绅士就变成了后一秒的满嘴脏话、毛毛躁躁的足球流氓了呢?而我,也不得不说,很多人我都是逐渐了解的,有的甚至对他的看法都来了三百六十度的转变。谁呢?——非曹公曹孟德莫属!
最开始接触曹操,当然是在《三国演义》中,乍读便觉曹操实在是个奸诈小人,忌贤妒能,还说什么“宁觉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真是活该被人唱“白脸的曹操”。而刘备则是皇家正统,做什么事情都是仁义当先,私利为小,天下为重。就是这样,一个白脸的曹操和一个宅心仁厚、凛然正气的刘备便在我的心中住了下来。
到后来,初中学到了曹操的《龟虽寿》,好吧,我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也是一个文学家了,但他还是和小人脱不了干系,毕竟他是一方之主吗!谁敢说他写的不好那不就是找死吗?那刘备写没写什么作品呢?”想到这里我又疑惑重重。再后来,知道了他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又大吃一惊:“这个白脸奸雄还这么有才华?几年来曹操在我心中的形象开始动摇了,我又去读了一些大家关于曹操的评论文章和一些史学资料,竟发现大家对曹操的评价非常高,说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有人甚至把他与毛泽东并列为“中国两千年来仅有的伟人”。而再反过来看举着仁义大旗的刘备,竟才是真正的小人,不仅做出“兰芳当门而生,不得不除”的事,而且还不停地收买民心,但有识之士却不来投奔他,纷纷投向曹操,刘备的人马打来打去也就五虎良将加一个诸葛亮,而曹操则不同,有于禁、乐进、张辽、典韦、郭仪、李典、夏侯惇等大将,有郭嘉、荀彧、贾诩等谋士,队伍不断壮大。经过这一番察阅,我才认识到曹公并不是奸诈小人和奸雄。如今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上面布满了灰尘,古时人物的功过不是我们能凭片面之观就能说尽的,毕竟,我们没听过那时的喧嚣。
如果要问迄今最伟大的人是谁,我觉得,谁也不能妄下定论,我们不了解任何人,也只可能像我逐渐了解曹公那样慢慢浸透,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甚至我们自己,唯一能做的,也不过像武则天那样留下一块无字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本文地址:
/show-1257877.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