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荆轲作文600字
▥小学作文
𝄐 0
【我眼中的荆轲】
张露琦
易水之上,寒波渐起,朦胧之间仿佛看到了荆轲渐行渐远,终已不顾的背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萦绕耳边,变徵之声中唱出了一个刺客——一个伟大而失败的刺客赴死时的决绝和悲壮。
前期的准备工作都是好的,樊於期在荆轲的劝导下自杀了,直到死时也认为自己是为了报仇而死,为了报收留自己的太子之恩而死的。可是最后他的死只是帮助荆轲有一个名垂千古的机会而已。抛开这一点不看,可怜的樊於期真是白死了。徐夫人的匕首想必也是物有所值的,毕竟是要刺杀秦王吗,再淬上点毒,只需要荆轲随便在毫无准备的秦王身上随便划出来一道口子,就不怕他不死了。可是刺客荆轲欲生劫之,于是,天下之利匕首也白求了。不管怎么样,认识荆轲的人是总要为着伟大的刺客送行的,穿一身白衣,带一个白帽子,在易水之上奠定了荆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刺客地位。寒风穿过白衣打在宾客的身上,真冷啊,没关系,荆轲高歌变徵之声,一个个有热血沸腾了起来,恨不得谁都想提着匕首去杀了秦王。不过,又一阵寒风吹醒了他们,谁都知道这是趟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去无回的刺杀呀,不然穿什么白衣白帽,祭什么祖宗天地,让荆轲自己去,自己回来不就得了。到底是荆轲有胆量,可叹胆量有余,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蒙嘉那儿就更下功夫了,蒙嘉喜欢钱,巴巴儿把钱送过去,打听打听喜不喜欢美女,再送点儿美女过去,蒙嘉和燕国的美女睡在燕国的金山银山上,见秦王这事就有谱了。
见到了秦王,看这秦王挺高兴,也是,能不高兴吗?想杀樊於期,樊於期的头就送来了;想要燕督亢之地图,这不也送上门来了。龙心大悦,什么带刀侍卫,御前护卫的,都到殿下等着去。这架势就是刺客的天堂啊,荆轲不卑不亢,不紧不慢地走向秦王,又重温了一遍梦里都在想的刺杀过程,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振其胸,可现实总是残酷的,下了大功夫准备的荆轲被秦王刺了八剑,而毫无准备得秦王却毫发无伤。荆轲保留着最后一点点的尊严,倚柱而笑,说:“本欲以生劫之。”笑话,所有的准备,所有人的目的,都是让荆轲杀了秦王,可他却说:“生劫之”,听着多荒唐呀。也许是想生劫了秦王,也没准儿是保留另外一点点的尊严才这么说的,谁都不知道了,可能这样才会留给后世之人无尽遐想。
这段历史里,没有谁对谁错,一百个人看,有一百种想法。我眼里的荆轲是个伟大却又失败的刺客。他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刺了别人想刺却不敢刺的人,却始终辜负了他的使命,辜负了樊於期的命、太子丹的信任和燕国上下的努力。
当有一天说起刺客,我一定先想到荆轲,这便是他留给后世的功名。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散开的水雾中荆轲的身影又远了,可能当他决定不回头时就已不在乎俗世的看法了。
【我眼中的荆轲】
龙玉坤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学习完《荆轲刺秦王》一文后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易水刺骨的冰,冷风呼啸而过,刺客荆轲,明知自己再也无法平安回到故土,却依旧头也不回的驾车而去,悲壮的气息明显的过分,连我都鼻酸了。
荆轲或许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刺客,即使准备周全也未能完成刺杀嬴政的使命,未能报答太子丹,未能完成樊於期的愿望。可在我眼中,荆轲与其他专业刺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刺客。
对他来说,刺杀嬴政绝不仅仅是一个赴死的任务,他肩上是国家的存亡,是成百上千人的生死大计,是太子的尊严,将军的生命所承载的大事,同时关乎了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他的有勇有谋,详尽的准备,对太子的誓言,一切都那么清晰;他的高歌,远去的背影,又有谁能懂?大殿之上见到秦王没有丝毫畏惧,之一匕首与秦王搏斗,被八创之后倚柱笑骂,未能报效祖国,更陷国家于危难之中,他内心的痛苦比自己失去性命要重得多。此时他是否手法专业已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是一名勇士,在国家的多事之秋挺身而出,意志坚定,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其实在我看来,即使荆轲成功刺杀秦王,也免不了燕国被灭国的惨剧,况且他也低估了嬴政本人的武力和智慧。嬴政作为后来灭六国,统一中华,创作历史的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自然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刺杀对象。荆轲大概不仅输于剑术不精,也输于未能占得“天时地利人和”,输给了历史的必然吧。然而他也因此流传千古,被世世代代的人所熟识,被评价、被研究,成为历史长河中十分清晰的一颗星。
我想荆轲究竟是怎样的人,我无法完全看透,但我认为他是矛盾的、悲壮的。从年少流浪居无定所,到四处论剑不被人赏识,终于来到燕国被收留,但一直无用,只能每日与好友醉于深夜,回忆往事而泪流不止。他多么希望自己被重用啊!可到用他时却只能将自己的性命一同交付了。自视怀才不遇,必当死而后已了。
然如此刻我的心情,想到几天前看到的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一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我眼中的荆轲】
李原
我眼中的荆轲,可化作一字便是“忠”。
他有着孔明一般的严谨妙计,却因小失误以死告终。但他又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归于一字,原因仍是“忠”。
秦国进军燕国危机之时,荆轲将自己的谋略告诉太子丹,最终通过自己能力得到信物,同时私下筹备,得到必杀器乃毒水浸过的匕首,欲与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一同完成任务。通过以上策略与筹备工作可直观表现荆轲非凡的谋略,同样这也是忠,是无限忠心迫使他思考出无限智谋。
至秦,尽可将匕首藏在信物内,“图穷而匕首见”可因小失误未能刺杀成功,后荆轲坚持不懈,同时周围的大臣同秦王被吓得惊慌,不幸的是荆轲仍是逃不出劫难,被刺伤,以失败告终,但他仍留下一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的豪言。“知事不就倚柱而笑”也是蔑视强暴豪壮的英雄本色。他不畏惧,敢与秦王“舞剑”,即使结局早已了之。然而他的勇气也是忠,忠于国家的使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般豪言壮志,听了怎么不使人潸然泪下!荆轲用一心的忠诚换来楚国的气势,赢得太子丹的认可,从而得到国家对他的敬意,也许现在我们还不足以承担国家的重担,荆轲的品质仍值得我们学习。
人固有一忠,得常心,行千里。
本文地址:
/show-114634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