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碎片化生活
▥小学作文
𝄐 0
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一条,大意是将完整的信息分成碎片吸收。后现代主义发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身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生来便缝上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信息世界了。
现代生活应是离不开碎片化的,微信,微博,互联网……均为碎片化生活的典范。那么,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碎片化生活是有益于人还是无益于人。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生活定有着些许益处。曾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文章。题目曰为《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资料的苟活》。文中提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许多人已然放弃原先的搜查资料途径,转为直接使用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什么?正是因为大数据或是说碎片化生活的效率着实比传统生活更高,这也更能迎人们逐渐加快的社会节奏。
不过纠其而言,有效率一定代表着有效果吗?过快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过大的信息量。《庄子》中有话云:“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而度无涯,殆矣。”如此多的信息量只会使人活得更累。并且,大信息量不一定代表着大知识。作一个假设,如果你如今一天面对的网上信息量是原先书本信息量的四倍。你以相同的时间吸取了同原先相比两倍的信息量,而书中有二分之一的有用信息量,网上却只有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你以较以往更高的速度吸收了一样的信息量,剩下的一半你只能盼望,这无疑是无效果的。
另外,碎片化生活让我们的认知过于肤浅。可能是随手在网页上翻翻得到的一篇文章,便能使我们对事件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这种认知无疑是粗陋的。拿我自已举个例子,我也曾在网上读到过些许有关历史文章,当时我很快对其中的人物大加指责,后读了正史之后,才明白其中有着更多的隐情,原先言论意还是一个误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正是碎片化文本的材料不可考证,而又常受人们待见的缘故。上下均不知晓,只晓中间部分,又怎能进行深入的悟读呢?
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写到:“人类这物种已老,可人类终还幼稚。”书籍在语言文字的诞生可以说是把原始人类带入了一个旧碎片时期。人脑的思维深度远少于刚进化时期的,人们不再需以抽象思维思考,而只需拿具体思维遍察了。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暂行崭新的碎片化时代,原先的具体思维也不再太多使用了,人脑的思维便又向后迈了一步。
终究,我们无须辩别碎片化是好是坏,不同时代的人必拥有相异的生活方式。
本文地址:
/show-114632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