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小学作文
𝄐 0
【篇一:大学读后感】
孙思瑶
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篇二:大学读后感】
彭雨晴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从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浮躁的心,进而有所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篇三:大学读后感】
王佳昭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到义。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带领一个国家,到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为领导的人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系。2008年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只会全国人民和灾难做不屈的斗争。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们终身受益!
本文地址:
/show-1082613.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